1.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
A.胡床,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,又称交床,不仅可在室内使用,还可以外出时携带。
B.工部为三省六制中尚书省下所辖六部之一,主管工程营造、赋税财政等,其长官称尚书,副职称侍郎。
C.古代倡导孝道,有“百善孝为先”之说。孝即孝顺,善事父母;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。
D.九流是古代战国时代的九个学派,即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纵横家、杂家、农家。
2.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
A.“太宗”为庙号,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,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。
B.“疏、章、策”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,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。
C.“迁、授、拜、黜”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,“授、拜”是授予官职,“迁、黜”则是贬官。
D.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,对不同身份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,天子死称为崩,大夫死则称为卒。
3.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
A.嗣位、即位:特指皇帝登上皇位,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、禅位、践阼等等。
B.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(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,60年周而复始),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,年号纪年法,年号干支兼用法,生肖纪年法等。如“正统二年”中的“正统”是年号,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。
C.进士,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,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,称为进士。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
D.“谥号”“庙号”,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,如汉武帝、隋炀帝;唐朝以后,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,则改称庙号,如唐太宗、宋太祖等。
4.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
A.“庶人”,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,也可泛指平民、百姓。
B.春秋战国时期,士死了叫“薨”,而诸侯的死则称为“不禄”。
C.“庐冢”,也叫庐墓,指古人在服丧期间,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。
D.“跽”,指长跪,两膝着地,上身挺直。如《鸿门宴》中有“项王按剑而跽”一句。
5.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
A.袭世职,“袭”指帝位、爵位、领地等世代承袭,“世职”指世代承袭的职位。
B.瑶、僮,主要生活在两广和云南、贵州、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,僮族即壮族。
C.勒铭,意思是镌刻铭文,即在金属、石头等坚固东西上镌刻记录功绩的文字。
D.俎豆,古代祭祀、宴飨时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,后指祭祀用的各种礼器。

编辑:勇敢者学业练习平台
上一篇:
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- 病句辨析病句修改
下一篇:
全国通用高考语文考前集训论述类文章阅读一